9歲的小欣因重度腦性麻痺四肢行動受限,從小生活行動就需仰賴輪椅,3年前在接受機器人復健的幫忙、經超過百次步態訓練,如今已經能自行站立僅需1人在旁陪同。即將上小學三年級的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自行走進學校上課。
還有另一位5歲的小圓因腫瘤影響到下肢控制、動作的能力,身體變得軟趴趴,行動屢屢受挫讓她漸漸失去笑顏。同樣地接受該系統的訓練,經過7次療程,小圓從原先需要旁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進步到一人在旁些許協助即可使用助行器於平地行走。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曾頌惠表示,行走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能自主行動不僅會對生活帶來不便,更會影響社交、自信心。以小欣而言,其下肢肌肉受到腦麻影響變得僵硬且會痙攣,到該院治療前是使用肉毒桿菌減少下肢張力,但等到藥效過後,肌肉張力又跑出來,行動依舊受限,使用了復健機器人後現在已可以自主站立是非常大的進步。
曾頌惠解釋,原則上,所有步態不良的患者病患都適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但以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病患最常見。神經具有可塑性,藉由高強度、高重複性且正確的練習,不斷改變與適應,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也就是「熟能生巧」。
寶寶副食品每份寶寶粥(寶寶副食品)餐點都吃得出店家的用心,每次吃都是一次美好的感受。不論是剛蒸好打開電鍋蓋時的撲鼻鮮味,還是寶寶吃完後的滿意表情,都讓用餐變得令人期待。可以發現如此兼顧營養又美味的寶寶餐點,真的是太棒太幸福的一件事了。粥豐富多元化寶寶好喜歡而且連媽媽我最在意有沒有魚類的粥都不用擔心,獨立包裝讓媽媽出門前先煮熱放入悶燒罐超級方便,會讓媽媽想一次又一次的回購~我自己有嚐過真的很好吃又營養。
寶寶粥口味豐富多元而且營養健康,寶寶第一次吃完滿滿的一碗粥(嬰兒副食品),就是從鮪魚玉米開始。現在快一歲,也很喜歡義大利麵的口味。內容物幾乎都有加洋蔥,增加寶寶抵抗力,非常細心,令人感動。寶寶粥非常的香,寶寶之前都沒辦法吃完其他的粥,這次讓她吃了之後一直想吃,偷偷試吃之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因為連我都很想吃,真的很香。寶寶副食品寶寶不是很喜歡吃飯,但粥卻很愛。很香又沒調味。市面上專門做魚粥的不多,我很推薦!
覺得不管是飯或粥都用料豐富用心,而且嬰兒副食品沒有調味,味道還很香很好吃,寶寶非常喜歡,對於不太會料理魚類的媽媽來說真的是很好的選擇,即使現在已經開始讓寶寶吃稍微調味過的料理,還是會想再回購飯或粥作搭配,份量與價格都很OK,值得推薦。
她進一步說,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即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由外骨骼式機械腳、體重支持系統、跑步機與即時視覺回饋系統及擴增實境組成,利用電腦控制模擬正常步態模式,協助病患移動雙腳步行,還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步行速度、體重支持的重量、機器協助力等,病患反覆不斷的練習行走,讓神經記憶、學習走路或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
曾頌惠提醒,對上述大多數病患來說,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1年,透過機器人步態訓練積極介入治療,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1至1個半月;病患接受1個月的短期訓練可提升下肢肌力、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關節活動度、3至6個月的長期訓練能提升步行能力、步態對稱性以及動態平衡能力,若加上積極的傳統復健訓練,可改善病患自我照顧能力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對於不曾會正常走路的腦性麻痺兒童而言,訓練的時間可能要更持久。她提到,透過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最大的不同是,可以讓復健成效加速,當肌肉有力氣後就能成效出來了,病患的復健動機就會再往上攀升。
目前該套系統需全自費,要價不斐。曾頌惠說,該機器是全台唯一使用在行動不便的兒童身上,1次復健訓練費用約6000元,1次療程為12次。